机械结构轻量化设计需在保证强度与刚度的前提下,通过材料创新、结构优化、工艺改进多路径推进,尤其适用于对重量敏感的领域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设计电池包框架时,便通过多维度优化实现轻量化目标。
材料方面,团队放弃传统钢制框架,选用 6061 铝合金,其密度仅为钢的 1/3,而抗拉强度达 290MPa,满足电池包承载要求。结构优化环节,采用拓扑优化技术,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电池包在碰撞、振动工况下的应力分布,去除框架上应力小于 50MPa 的冗余材料,使框架结构呈现类似 “蜂巢” 的镂空形态,材料用量减少 30%。同时,将原有的 “多部件焊接” 结构改为一体化挤压成型,减少焊接接头数量,既提升结构稳定性,又降低加工成本。
另一案例中,某航空零部件企业针对飞机起落架连杆,采用 “钛合金材料 + 空心结构” 设计。通过热挤压工艺制成空心连杆,内径与外径比控制在 0.6,在保证抗拉强度的同时,重量较实心连杆减轻 45%。值得注意的是,轻量化设计需同步验证性能,如该企业通过 10 万次疲劳测试,确认空心连杆在交变载荷下无裂纹产生,确保了结构可靠性。